編輯在線中
每個人生都是一場冒險,從生活日常發現你的《敬畏》之心吧!
中文裡「敬畏」這個詞語,通常給人有些距離感,畢竟敬畏用來形容對某人、某事既恭敬又畏懼,無論是恭敬還是畏懼,都讓人親近不起來。
一開始我看《敬畏:帶來生命驚奇的情緒新科學》(以下簡稱《敬畏》)這本書也是如此,作者開宗明義便指出敬畏是「面對某種超出現有認知的壯闊事物時,所湧現的感受」,所謂「面對壯闊事物」的情境,可以是物理的、時間性的,或是單純語意上的、關於思想的……這般的解釋,似乎讓人對於「敬畏」這種情緒,更加難以捉摸了。
「敬畏」究竟是什麼?
確實,「敬畏」的研究不過也是近十幾年間的事,在2003年以前,人們以文化的方式來理解敬畏,直到作者達契爾.克特納博士和他的夥伴投入敬畏的研究,敬畏不只有文化的詮釋,還有科學和個人面的故事。
克特納博士在正式研究敬畏之前,已經研究並傳授快樂之道多年,作為情緒領域方面的專家,還曾受邀擔任皮克斯動畫《腦筋急轉彎》的顧問,指導電影中情緒角色的運作。
真正讓作者決定寫作《敬畏》的契機,卻是因為弟弟羅爾夫的去世。研究敬畏之後,他發現過往與弟弟的相處時光,不論是童年的玩樂、成年後登山的經驗,以至弟弟離世的那一刻……都充滿了敬畏的感受;而弟弟的離開,也讓他喪失了一同感受敬畏的重要夥伴,彷彿他的敬畏之心正在不斷流逝。但也是敬畏,幫助了作者度過失去弟弟的悲痛歲月。
在《敬畏》這本書中,作者除了描述他和弟弟羅爾夫的敬畏故事,也從生命八種驚奇的情境,解釋敬畏如何深入我們的歷史、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。我們會看到來自二十六個國家地區,不同語言、種族的個人經驗,體現在大自然、音樂、視覺設計、道德之美、集體歡騰、靈性或宗教體驗、生與死、生命感悟等方面。
言及於此,你會不會覺得越來越模糊,究竟敬畏是什麼?
其實說穿了,敬畏就是當你面對世界突然起的雞皮疙瘩,你情不自禁的「哇喔」、「啊」、「嗚喔」等驚嘆聲,還有你心潮澎湃、難以言語的情緒。那會是種複雜性的,可能是恐懼,可能是感動,可能是悲傷,可能是快樂,種種混雜在一起,讓你感覺到自己非常渺小,而宇宙非常偉大的一種感受。
我想,每個人會生出「敬畏」感受的情境,一定大不相同。
從日常中感受敬畏吧!
在書中,作者舉例,有人敘述在看搖滾演唱會或是運動比賽時,和旁人一起吶喊歡呼的感情,是敬畏;有人敘述看到自己初生女兒的感動,覺得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天使,是敬畏;有人敘述比起大自然的壯闊,自己如此微不足道的體悟,那是敬畏。
雖然我不是一個運動迷,但我也有過和家人一起看世棒賽,為中華隊加油的激動時刻;我也曾在花蓮的海邊,感受山與海如此之近、如此之美的震撼;或是在博物館中,看到世界名畫而心生感動(看翠玉白菜也是滿感動的)。
我不能體會作者舉例的每個故事,但有很多例子,我能夠感同身受──啊,原來這就是敬畏。
《敬畏》這本書就是這樣的,看似難以親近,但作者以嚴謹的研究,分明的架構,以及眾多的個人敬畏故事,帶領我們慢慢地進入敬畏的世界,告訴我們,敬畏無所不在。
而敬畏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呢?就如同陪伴作者度過失親之痛,擁有敬畏,可以讓我們有更高的道德感,較不容易引起憂鬱,並且減緩身體的發炎反應──看到這段,我馬上提醒我為濕疹所苦的同事,記得每天到大自然散步十分鐘,說不定濕疹就會好喔!
雖然我們常說「日常生活」,但生活不可能真的每天都一成不變,必然充滿或大或小的未知。《敬畏》中,作者自己與他採訪而來的諸多生命故事,除了揭露什麼樣的事物最能讓我們體驗敬畏,更呈現人們在各自經歷敬畏時的不同樣態。讓我們學著在日常生活的平凡中看見不凡,透過敬畏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