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強大的自己,承接孩子的脆弱——新書導讀《擁抱孩子的脆弱時刻》

2023-12-27|盧心潔
複製連結

「不會有父母原本就打算生氣,但情緒卻一發不可收拾——而事後他們的心情通常很糟。」

 

大眾運輸、百貨公司、餐廳、遊樂場……只要是親子一同出現的場合,不免發生孩子哭鬧的場景,有時旁邊還會有位情緒已然崩潰的父母大吼著:「叫你不要再吵了!是沒聽到嗎!」但偶爾,也會看到情緒不受牽動、耐心與孩子溝通的父母。我記得有次在超市,一個小男孩因為媽媽不幫他買想吃的零食,開始在走道上咆哮嘶吼,這時媽媽拉起孩子的手,蹲在他面前,表情看來平穩又堅定地對他說話,雖然聽不清她與孩子的溝通內容,但我看見孩子原本高漲的情緒漸漸緩和,最後母子手牽著手離開。

 

圖片來源/unsplash

如果可以選擇,大家都想成為那樣總是平穩、冷靜的父母,然而無論與誰相處,難免會有情緒波動的時刻。有時我們感覺自己很有活力、能夠掌握任何狀況,面對外界的任何壓力或難事都有辦法解決,且不會產生任何情緒波動;但也有另一種時刻,一點小事都令我們感到煩躁或挫折,彷彿隨時要火山爆發,這時只要再被「小小的一戳」,瞬間就讓「靈魂沸騰」、情緒暴走;事後除了感到精疲力盡,如果面對的是孩子,還會懊悔不已,想著為什麼當下無法控制情緒,彷彿又距離理想父母這樣的角色更遠了……

 

我也可以成為一名內在強大的父母?

身為父母總有一關又一關艱難的親子試煉,不過別氣餒,《擁抱孩子的脆弱時刻》作者金‧約翰‧培恩(Kim John Payne)做為一位教育人士與家庭諮商師,他在書中提供許多實用技巧來幫助父母和教育工作者,從各種面向找出情緒的源頭,打破累積已久的情緒慣性循環,讓父母能與孩子建立更良好溝通關係。這也並不是一本典型探討如何教養孩子的書,它的特別之處,在於將焦點放在探索教養者的情緒。

 

許多父母可能經常覺得,孩子脫口而出的尖銳言論,根本是故意的!正如書中一位母親提到,女兒總是有辦法戳到她的痛處:「當女兒說她恨我、告訴我朋友的媽媽都比我好時,直擊了我最脆弱的地方。我必須花很多時間工作,我知道這會使我脾氣很差。」這樣的經歷可以追溯回到自身經驗,或長期未處理的情緒問題。正如上面這位母親,她的內心有著因離婚產生的罪惡感,以及身為單親媽媽的不安。作者提及,潛藏心中未解開的結,容易像我們不知道如何歸類的物品,漸漸累積成一整落。一方面形成心理垃圾,一方面我們也因不知怎麼處理而感到挫折,於是更加容易被觸發。

 

因此,除了找出問題根源,作者也提醒父母,「頂嘴」其實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,當孩子以「莫名奇妙」的態度回應時,要「以好奇取代指控」,表達願意了解孩子的心意。前陣子,我去安親班代課,某天一位平常表現積極的男孩不只沒耐性,也直接拒絕學習,平常的我可能大聲斥責,但那天我說:「今天發生什麼事嗎?是不是讓你的心情不好?」他聽到這句話,臉上露出一絲驚訝。我再對他說:「下課時如果你想說,可以來找我。」下半堂課時,我就再度看到了他平常積極的模樣。藉由我自己的小小經歷,也應證了作者在書中所說,親子間溝通重點不在於得到答案,而是解除孩子心中的警報,並且讓他知道,當他需要時,大人都在身邊。

 

持之以恆的回應練習,成為孩子安全的情緒港灣

除了理性的溝通之道,本書另一個給父母的法寶——「同情心回應練習」,則是帶領教養者深入內心,透過類似冥想的練習,創造內在的平衡。作者根據多年帶領親子工作坊的經驗,設計出平易近人的步驟,讓父母從接受自我的負面情緒開始、逐步發覺關係中的困難面向,每天只要花數分鐘練習,就能有效轉化與孩子的關係。這樣的心靈想像過程並不難,因為就連我自己在編書時,也常不由自主跟著書中步驟實作,感受與發覺自己心情順暢或激動的時刻,漸漸地對任何情緒的出現都更敏感,也更能掌握自己的情緒脈動。而這樣的練習神奇的是,冥想對象可以是自己,也可以是孩子,或任何希望能轉化僵持關係的人。

 

作者還提醒父母,別忘了鼓勵自己在教養路上的小小成功,就算只是今天準時接送孩子上下學這樣微小的事,也要給予自己肯定。當父母有了自信,更能用和諧的語氣與孩子說話,這時親子關係便加深了,「未來孩子迷惘時,他們不會推開我們,因為我們就像安全的情緒港灣,是他們可以休息和重新整頓自己的地方。」

 

其實孩子們遠比大人想像得更加柔軟,父母只要找出自身情緒開關,就能有效和緩想發脾氣的念頭,阻止自己的理智斷線。同時透過本書提供的練習,調整好教養者自身狀態,讓慈愛的回應成為反射動作,就能和孩子慢慢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。當我們面對外界或從孩子而來的任何挑戰或困難,都能站穩腳步,以堅定的慈愛與關懷,傳遞心中想給予孩子的價值觀,讓他們的未來能同樣的堅定。正如作者所說,你對他們的最終期待將會實現:孩子會一切安好。

 

👉前往新書看更多

你可能也會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