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卡的起源與意義

2023-12-26|編輯室
複製連結

唐卡(藏語ཐང་ཀ),是盛行於藏傳佛教及西藏文化的卷軸畫,具有極其豐富的意義,一般經綵緞裝裱後懸掛供奉於寺院與佛堂。唐卡不僅是繪畫藝術品,它傾注了畫師全部的信仰情感與精神,表現了崇高的佛教思想與加持,蘊涵著超凡脫俗的藝術神韻,更承載著祖師大德代代相續的修行體驗,千年以來,被人們奉為殊勝珍寶。

 

唐卡的起源

西藏繪畫藝術之始,可以追溯至史前時期。在西藏昌都卡諾遺址出土的陶器中,發現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運用色彩來繪製圖案。

 

早在佛教傳入西藏以前,青藏高原的早期岩畫,已經為以後西藏繪畫的興起,奠定了初步基礎。岩畫,是西藏史上最早具有完整意義的繪畫。在技法上,岩畫十分嫻熟地運用單線勾勒、剪影、造型等方式表現形體。

 

 

唐卡登上歷史舞台,一定離不開佛教傳入西藏的大背景。地理上,藏西毗鄰印度、尼泊爾,藏東與中國漢地相連;文化上,西藏與印度文明、中華文明具有親近性,佛教因此分別從印度──尼泊爾和中國漢地這兩條路徑傳入了雪域西藏。

 

唐卡的原型來自苯教,形成於吐蕃時代,在後弘期早期(公元12世紀)定型。由許多我們不知名的藏人畫師集體創作,他們吸收了印度與漢地二種佛教文化和繪畫傳統的養份,消化之後形成了西藏底蘊,最終創造了唐卡這種舉世獨一的藏傳佛教藝術。

 

如今唐卡這種藝術形式,究竟是何時出現的?東西方學界眾說紛紜,仍未有定論。已知最早的文字記錄始於公元7世紀,據《大昭寺志》記載,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代贊普松贊干布在一次神示後,以自己的鼻血繪製了白吉祥天母像,並由文成公主親手裝幀。五世觀音尊者.善慧海大師的《釋迦牟尼像記.水晶寶鏡》中也有相同的記載。這幅聖像,被譽為藏地史上第一幅唐卡。

 

總結來說,唐卡繪畫藝術在西藏歷史長河中,隨著佛教傳入西藏後興起和發展,大致可分為四大時期:

 

第一個時期是公元7~9世紀,藏傳佛教前弘期。

 

第二個時期是公元12世紀左右,藏傳佛教後弘期。朗達瑪滅佛約100年後,佛教復興,形成了許多宗派,促進了此一時期繪畫藝術的發展。

 

第三個時期是公元15~16世紀,西藏繪畫繁盛期,此時的繪畫發展與格魯派的出現緊緊相連,佛教的繪畫藝術,隨著格魯派的弘傳而迅速發展起來,出現了百花齊放且風格殊異的繁榮盛況。

 

第四個時期是公元18~19世紀,西藏繪畫鼎盛期,這一時期的格魯教法已從西藏、青海對外廣弘,擴展到雲南、四川、蒙古、甘肅等地,繪畫藝術發展成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。

 

唐卡的意義

一、宗教意義

唐卡作為宗教藝術品,其所表現之藏傳佛教主題,不僅具有修行、禮拜、供養作用,而更重要的是佛教的傳承功能,唐卡將佛教的思想理論及行持方法形象化,藉由圖像來直接傳遞形而上的義理。對佛教修行人來說,唐卡是修法時主要的「所緣境」,如同真正的本尊明現於前,修行者對著唐卡來觀想諸佛菩薩、本尊護法的生起與融入,依此修行各種法類直至證悟最終極的佛陀果位。

 

 

二、藝術意義

唐卡具有獨特的傳統工藝和鮮明的民族特色,其繪畫藝術堪稱世界上最為複雜的工筆重彩畫。在傳承過程中,又和鄰近之印度、尼泊爾及漢地的藝術形式相融合,全面展現藏文化各種內容,且具有獨樹一幟的繪畫語言和藝術風格,大量不同時期、地域、畫派留存的唐卡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。

 

三、科普意義

唐卡包含人文和科學兩個方面,藏文化中的大小五明都在唐卡中有所表現,尤其是天文曆算和醫方明唐卡。在藏醫唐卡裡有一幅唐卡形象地描述了胚胎發育「魚期、龜期、豬期」的順序,與脊椎動物、魚綱、爬行綱、哺乳綱和人類的進化順序驚人的一致,甚至比西方達爾文的「演化論」要早上幾百年。

 

四、收藏意義

唐卡的題材豐富多樣,凝聚著藏人的信仰與智慧,堪稱世界的藝術瑰寶,其繪製之精細、構圖之繁複、畫材之昂貴、用時之長久,都注定將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。當今世界,即使是最苛刻的鑑賞家,也不能否認唐卡的絢爛與華麗。隨著2006年唐卡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,唐卡也成為藝術收藏界的一大重點。

 

 

延伸閱讀

你可能也會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