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回到地球》一線之差的生生不息與荒涼死寂

2022-12-20|黃家鴻
複製連結

1968年,阿波羅八號太空人威廉・安德斯(William Anders)在太空中拍下了一張照片並傳回地球。在那張照片中,地球映襯著看似無止境的荒涼太空背景黑幕,並從死寂月面冉冉升起。那一刻,人類第一次從地面以外目睹了這顆星球的繽紛壯麗。

 

地球升起一張照片改變了世界|新紀元周刊|和您攜手,共同走進新的紀元
圖片來源/ NASA

 

將近半個世紀後,太空人妮可・斯托特也迎來了自己的「地球升起時刻」,親眼見證那顆晶瑩絢麗的蔚藍星球從太空中「升起」。如同所有從外太空觀看地球的太空人一樣,妮可感受到無限的敬畏與驚奇。這幅絕美的景緻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內心,同時也從中體悟到——

 

我們真的住在太空中的一顆星球上,我們都是地球的一分子!

 

地球的美麗影像總是令人感到震撼,《回到地球》的封面正是啟發自〈地球升起〉的非凡意義,希望能使讀者一窺從外觀看地球的敬畏與驚奇。原圖的視點從月球眺望,而本書則嘗試營造出從太空船內看向地球的感覺,除了更符合作者曾進駐國際太空站的經歷外,也藉此表達出,這個在地球上空400公里的小小飛船,其實總是向著地球而行動,如同NASA太空任務的格言:「離開地球,為了地球。」

 

當我們看過封面絢麗的地球景像後,翻開書本細看內文,在每一章的開頭,都會看到樸素得多的章名頁——一道印在灰黑背景上的簡單圓弧。

 

 

這幅簡潔的設計,卻有力地涵蓋了書中各章所要傳達的重點——唯一重要的邊界,就是保護我們免受太空致命真空威脅的那條細藍線。

 

若你有幸離開地表,從太空俯瞰我們的家園星球,便有機會看到一條閃耀著藍色光芒的細線,劃過虛空無盡的漆黑,熠熠生輝。那是陽光照過地球,所折射出的大氣層邊緣。

 

圖片來源/ NASA

 

在這纖細的一線之下,孕育了豐沛多變的生態,形形色色的生命棲居其中,生生不息地繁衍著;而這條細線以外,卻是一片荒涼與死寂。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的存亡,都仰賴這條細藍線——我們星球唯一的生命保護機制。

 

這正是《回到地球》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。太空人妮可・斯托特在她的太空之旅中,體認到了在外太空生活和地球上的相似之處:太空人和地球人同樣身一個在宇宙中高速移動的地方上;太空人的生存全仰賴細薄的金屬站體,細薄的大氣層同樣是地球人賴以生存的唯一保障。換句話來說,我們在一艘巨大的太空船上,大氣層就是將我們與致命太空真空隔絕的外牆。

 

太空人謹小慎微地確保太空站的站體完好,因為一條小裂縫、一個小破洞,都足以威脅生死。那麼在地球上的我們呢?這條細藍線是如此脆弱,但同樣攸關我們的存亡,而我們是否有恪盡守護它的責任?

 

妮可把她在太空上的所思所感帶回地球,並透過《回到地球》一書傳遞給我們,鼓勵我們動身起行,為我們的地球盡一分力。

 

我們人類彼此之間都是相互連結,不僅如此,我們的存亡也跟這條細藍線緊緊聯繫在一起,一旦這道細薄的屏障破碎,當我們直接接觸致命的太空真空,便再也沒有東西能夠保障我們。

 

作為地球號太空船上的乘員,就讓我們跟隨妮可,細讀她在《回到地球》中提出的「生存之道」——她從自身經歷歸納出來、同樣適合地球上的我們的太空人守則——一起秉持太空人的信念,過好我們當下的生活,也為致力於讓未來的生活變得更好吧!

 

 

2023.12.磅礡上市

回到地球

 

你可能也會喜歡